農歷二十五日的月亮形態被稱為殘月蛾眉月,這是因為它的月相特征呈現出類似眉毛的C字形狀。在月末的黎明時分,月球位于太陽以西約45度的位置,出現在東方或東南方低空,僅在黎明前兩到三小時可見。此時的月面朝東,形狀就像一個倒置的C,所以被稱為蛾眉月。
與農歷初三、四的上蛾眉月相比,農歷二十五、六的月相更為接近殘月,月球與太陽的相對位置更接近直角,約30度,這使得月亮在黎明時分的可見部分更加稀薄,猶如殘缺的眉毛。月球作為地球的天然衛星,其形成歷史可追溯至約45億年前,它以橢圓軌道圍繞地球運行,軌道平面與天赤道和黃道面有所偏離。
人類對月球的探索始于20世紀中期,前蘇聯和美國的月球探測器相繼嘗試,直到1969年美國的阿波羅11號實現了人類首次載人登月,標志著太空探索歷史上的重大突破。月球作為被人類首次登臨的天體,至今仍是科學研究的重要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