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魯迅的散文《藤野先生》中,他對自己在仙臺受到的特殊關(guān)照和免學費待遇,用“大概物以稀為貴罷”來表達了一種復雜的情感。這不僅是對日本友人出于對弱國留學生的同情而給予的額外關(guān)注,也透露出作者自身的辛酸和民族自尊心的敏感。他以詼諧的口吻質(zhì)疑,這種“優(yōu)待”并非基于真正的尊重,而是基于他們對中國這個弱國的同情,這對懷抱救國理想?yún)s遭受歧視的魯迅來說,無疑是一種深刻的諷刺和苦澀。
這種待遇背后,是1904年魯迅留學日本時的歷史背景。在日本軍國主義盛行的時期,對中國人民的偏見普遍存在。然而,藤野先生的善良和友好,卻突破了這種偏見,他以無私的關(guān)懷和尊重對待魯迅,這種對比更突顯出魯迅內(nèi)心深處的無奈和感慨。
《藤野先生》的創(chuàng)作背景,反映了魯迅在留學期間的經(jīng)歷和心境。1926年,魯迅在日本留學的經(jīng)歷已成往事,但他對藤野先生的懷念與感激并未消散。在遭受國內(nèi)政治迫害的背景下,他通過文字來紀念這位給予他溫暖和啟示的日本老師,這篇文章最終收錄在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成為了一段跨越國界的友誼和自我反思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