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的折價發行以及付息頻率的改變會對債券價值產生影響。當債券的付息頻率提高時,盡管實際利率看似上升,但按照更高的利率計算的債券價值并不一定增加,反而可能會下降。這是由于債券價值的構成包含兩部分:利息的現值和本金的現值。
利息現值隨著付息頻率的加快而逐漸增加,但由于債券可能處于折價狀態,即票面利率低于必要的投資回報率。在這種情況下,盡管利息增加,但由于本金現值的減少幅度更大,總體上債券價值會下降。相反,如果債券票面利率高于必要報酬率,即溢價狀態,利息現值的增加會超過本金現值的減少,導致債券價值上升。
舉例來說,如果票面利率低于10%,半年付息的債券與每年付息的債券相比,其價值會更低,這是因為半年付息的債券在同等條件下,利息現值的貢獻相對較小,無法抵消本金現值減少帶來的負面影響。
平息債券,如政府和企業發行的大多數債券,會在發行日和到期日之間定期支付利息。債券的價值取決于未來現金流的現值,其中,m(每年付息次數)、I(每年應付利息)、n(到期年數)、i(必要報酬率)和M(面值或到期支付額)都是影響因素。
因此,對于折價發行且付息頻率增加的債券,其價值下降是由于折價狀態下利息現值增加的幅度小于本金現值減少的幅度,而非單純利息頻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