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挑一篇吧!近日讀完了朱自清先生的這本《經典常談》,該書主要是介紹講解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知識。書的自序上也說這本書是學習傳統文化的典籍,也可以稱作為“國學入門書”。既然能夠稱得上“國學入門書”,其分量可謂不言自喻。這本書的出現也為各個階層的人群翻閱史籍做了一個很好的指引。
朱先生這部書所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傳統的“四書五經”,“十三經”等著作。囊括了經,史,子,集四部的一些最廣為流傳,最為經典的著作。在朱先生的這本書的書目編排順序上依次是: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第,文第。書中自序中說“各篇的排列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的順序,并按照傳統的已經將“小學”書放在最前頭。”所以這樣一個比較循序漸進的次序也讓讀者能更好地來理解該書的宗旨。朱先生也說,要讀懂這些書,特別是經,史,子,集就必須先從理解字義開始,所以他選擇把《說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謂是用心良苦。
縱觀通篇,朱先生不但對每一本著作都做了精辟的解釋,并且在對某些著作的闡述上也加有了他自己的一些認識。比如在《禮》第五中,朱先生說道:“天生萬物,是個很古的信仰,但最普遍的還是祖先的信仰,直到我們這個時代,這個信仰還是很有力的,但大部分可以說是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有一些也可以說是生活的藝術。”在《尚書》中,朱先生對幾千年來關于《尚書》的真偽也做了自己的考證,確定伏生的《尚書》為最原始的真本,但即便如此,朱先賣余生還是建議我們對這29篇要分別看,因為中間也有一些文章是戰國時人托古之作。所以,這樣嚴謹的態度也恰恰可以為一些剛接觸這些著作,或者即將接觸這些著作的人提供了一個更為客觀、更為辯證地來了解、認識這些著作的渠道。
朱先生的這本書雖然稱作為“經典常談”,但在我看來其實這本書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經典常談”,更深遠地來看,其實還包含著“經典導讀”這更深一層次的含義。眾所周知,在國際化程度不斷地深入每個人生活時,我們的生活也充斥著許多新生文化,以至于年輕一代對我們華夏文化的關注越來越少,面對日益增多的“泊來”文化,已經很少在有家庭再給孩子接受“傳統教育”了。所以能以這樣的方式來為我們的古代文化做一個詮釋、代言,一定程度上也能讓我們的華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傳。畢竟,我們的華夏文化還是需要下一代來傳
最近讀了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一書,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62年,看了這本書,書中字里行間都閃現出他嚼飯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懷不已,并為其短暫的生命而惋惜。
書中從普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出發,對《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國語》、《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十多種中華文化經典和諸子百家思想,以及詩、文、賦等文學體裁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和分析,為廣大青年解讀中華文化經典開啟門徑。語言簡潔明快,把握精髓,是難得的導讀精品。 最近我讀了朱自清先生撰寫的《經典常談》一書,朱先生離開我們已有62年了,他作為我國現代作家以及他的優秀的散文作品《背影》、《荷塘月色》等永垂在我的心中。看了這本書,就覺得書中字里行間都閃現出他那種嚼飯哺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對其追懷不已,并為其只有50歲的生命而惋惜。作者在書的序言中闡述了何謂經典,經典就是我國的傳統文化遺產由中國文字記載下來的東西。然后說明經典都包括哪些書籍,這些書籍共有十三種。這十三種書籍的作者,產生的原因,書的內容,及該書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分別逐一地作了介紹,這種夾敘夾議的過程就構成了全書的內容。這本書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書,因為朱先生在書的序言里說,經典訓練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項目之一。他的這一主張得到當時教育部的認可和教育界許多人士的贊同。如果把接觸經典的人比作游客,那么朱先生很像一位向導。當游客想要參觀一個巖洞時,他先在洞外給講說一番,讓游者心里有個數,不至于進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個好向導,自己在里面摸熟了,知道巖洞的成因和演蘆猛變,能按真際講說,絕不會說這兒是二龍戲珠;那兒是八仙過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獵奇的游客自然歡迎這樣的向導。我權且將此書當做教材,按章節課序來介紹書中的題目:第中嘩滾一課 說文解字 內容略第二課 周易 內容略第三課 尚書 內容略第四課 詩經 內容略第五課 三禮 內容略第六課 春秋三傳 內容略第七課 四書 內容略第八課 戰國策 內容略第九課 史記漢書 內容略第十課 諸子 內容略第十一課 辭賦 內容略第十二課 詩 內容略第十三課 文 內容略下面以第一課說文解字為例簡要介紹一下文中的內容:相傳中國文字是黃帝的史官叫倉頡造的。見地上印有獸蹄和鳥爪的痕跡有了靈感,開始造字。倉頡泄露了天機,卻將人教壞了。所以他造字的時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會變機靈,會爭著去做那些容易賺錢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種地的人變少了。天怕人不夠吃的,所以降下米來讓他們存著救急。鬼也害怕這些機靈人用文字制他們,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術作用的。但此傳說是在戰國末期才有的,那時的人并不都相信;如《易》和《系辭》里就只說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來的。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許多人。文字不斷地在演變,說是一人獨創,是萬不可能的。識字是教育的初步。《周禮》《保氏》說貴族子弟八歲入小學,先生教他們識字。秦以前字體非常龐雜,貴族子弟所學的,大約只是官書罷了。秦始皇統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國書,別體漸漸淘汰,識字便簡易多了。始皇為了統一文字,教李斯作了《倉頡篇》七章,趙高作了《愛歷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學篇》七章。但字體以當時通用的小篆為準,便于原來的籀文略有不同。漢初,教書先生將這三篇合為一書,單稱《倉頡篇》秦代的三種字書都不傳了。東漢和帝時,有個許慎,做了一部《說文解字》。這是劃時代的字書,囊括了歷代的各種書體,他保存了小篆和晚周文字,讓后人可以朔源沿流。研究文字的形音義的,以前叫小學,現在叫文字學。從前的學問限于經典,所以說研究學問必須從小學入手,即從文字學入手。造字和用字有六個條例,稱為六書。一是象形;二是指事;三是會意;四是形聲;五是轉注;六是假借。詳略。漢字從秦代開始演變成各種書體,真(正、楷),行,草,隸,篆書體的來歷及發展。就從這第一課的內容來看,應該說很豐富的了。從文字的產生,發展。文字的構成,各種字體的演變。介紹得一清二楚,有關的傳說故事講得生動活潑,好像就在眼前。從這本七萬七千字的書中看出作家的知識之淵博,文筆之圓熟,真令人嘆服。讀了這本書之后,那句開卷有益的成語應驗了。我感到受益匪淺:對于我們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更加清楚地了解了何謂經典及這些經典的來源發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朱先生那個時代可能還沒有古為今用一詞,但他寫這本書的初衷還是為了倡導國民繼承祖先為我們留下的文化遺產,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因此朱先生把這本書命名為《經典常談》,既然是常談,就是說我們不能忘記這些經典,也就是說,無論什么時候學習這些經典都是有用途的。
作者在書的序言中闡述了何謂經典,經典就是我國的傳統文化遺產由中國文字記載下來的東西。然后說明經典都包括哪些書籍,這些書籍共有十三種。這十三種書籍的作者,產生的原因,書的內容,及該書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分別逐一地作了介紹,這種夾敘夾議的過程就構成了全書的內容。這本書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書,因為朱先生在書的序言里說,經典訓練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項目之一。他的這一主張得到當時教育部的認可和教育界許多人士的贊同。
如果把接觸經典的人比作游客,那么朱先生很像一位向導。當游客想要參觀一個巖洞時,他先在洞外給講說一番,讓游者心里有個數,不至于進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個好向導,自己在里面摸熟了,知道巖洞的成因和演變,能按真際講說,絕不會說這兒是二龍戲珠;那兒是八仙過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獵奇的游客自然歡迎這樣的向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