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點是一個吳語詞匯,有取笑、嗔怪的涵義。意思是癡頭怪腦或者傻的可愛,用以形容那些輕浮或言行不合常理的人。
吳語區(qū)常以“十三點”隱指“癡”,除了形容人做事沒腦子或舉止輕浮,也指口無遮攔、傻得可愛的人。但是,當這個詞在異性間跳出來時,意思就變得曖昧起來,表面上是罵人癡頭怪腦,實際上卻不是真的怪罪,而是“嗔怪”,也就是說不是魯智深打鎮(zhèn)關(guān)西的“殺博博”一拳頭,而是王熙鳳扇璉二爺?shù)泥橇锪镆挥浂狻?/p>
示例:夏衍她一出場就是‘彩旦’,是一個善良、風(fēng)趣,而又有點象上海人所說的‘十三點’的性格——也許還可以說,也還有一點象廣東人所說的‘巴閉’氣質(zhì)。”
“十三點”來源
“十三點”來源于賭具牌九中的“幺五”、“幺六”兩張牌。這兩張牌都是“短對”,碰在一起不配對,暗指人的言行“不對”。六和七加起來是十三,還可成為一句歇后語,如“他這個人有點幺五么六”,故意把“十三點”這個不入耳的話“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