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互聯網上有這樣一個小變化:人們互相問早,不再簡單說個“早安”,而是氣勢磅礴地敲出一句“早安,打工人”。
“打斗鏈工人”是個新梗。無論你是不是所謂的“打工人”,那最近應當看到過不少圍繞“打工人”這個詞展開的段子。
有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這樣:
這些有關打工人的笑話多半如此:六分調笑,三分自嘲,再加上一分荒謬。
繼“保安日記““社畜”之后,“打工人”又成了各界勞動者們的Slogan。
2
不知何時起,一句句鏗鏘有力的“打工人宣言”,開始在朋友圈里流傳。
與之類似的,屬于勞動者的網絡熱詞爆梗我們都見過不少:例如從日本傳來的“社畜”,樸實有力的上班代名詞——“搬磚”……這些詞精準有力,火得有理有據。
“打工人”也同樣是個好詞。
“打工”一詞最早出現于香港,是指“受雇于人”,為“從事受薪工作”的口語表達,詞義中性,不褒不貶。
直到19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這詞又傳到了南方,在以廣東省為首的地區開始流行。隨著南下打工熱潮把全國各地的勞動者送往異鄉,“打工”這個說法便全國性地通用了起來。
但它的詞義也隨之改變——也就是我們現在理解的那個意思:一種臨時性的,會被任意解雇,可替代的勞動。
那時也隨之誕生了許多新詞:打工仔,打工妹,打工皇帝……
而進展到現在,人們用了一個單字“人”來點綴它,合成了一個熱詞:打工人。
相較其他,打工人三個字,不分性別、地域、年齡,是一種籠統的群體代名詞,它顯得有力,自豪,且有一種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