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系統,設計范圍超過100平方公里,再次證實了良渚古城具有完整的都城結構,由內而外依次為宮城、王城、外郭城和外圍水利系統。擋住古城背面從大遮山流下的山洪,將水引向西邊,好讓古城直接避開山洪。
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區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距今5300-4000年左右。[1]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鐲、柱形玉器等諸多器型。
良渚文化是人類早期文化遺址之一,實證中華五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史,標志著中華五千年新石器時代文化史。?
2019年7月6日,良渚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良渚文化時期稻作農業已相當進步。稻谷有秈、粳稻之分,并普遍使用石犁、石鐮。良渚文化手工業也有很高的成就,玉石制作、制陶、木作、竹器編織、絲麻紡織都達到較高水平。
尤其是琢制的玉器,其數量之多、品種之豐富、雕琢之精美,均達到史前玉器的高峰。玉器上的紋飾主題神人獸面紋,是良渚先民“天人合一”觀念的體現和信仰,并逐步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玉器和陶器上還出現了不少刻劃符號,這些符號在形體上已接近商周時期的文字,是良渚文化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