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稅務籌劃的誤解
對企業而言,經營的主要目標是保證企業有足夠的競爭力和追求利潤最大化。從企業內部看,企業如果想要增加利潤,使資產增值,固然可以通過調整商品價格、增加銷售數量、提高產品質量等途徑增加收入,但價格的上漲又可能導致企業失去市場的風險,從而迫使了企業在盡量降低成本、減少消耗、減輕稅負上下功夫。
但往往在這個時候,企業采取了偷逃稅或者避稅的做法,并認為這就是稅務籌劃,把合理的納稅籌劃理解為逃稅和避稅。但這種方式,必將受到法律的懲處,其結果不但不能免除納稅義務、減輕稅收負擔,相反會增加企業的納稅支出,影響企業的形象和信譽,削弱市場競爭力。
其次,納稅籌劃必須在事先進行規劃、設計和安排。納稅籌劃可以貫穿整個生產經營活動的始終,但決不是在事后進行籌劃。在經濟活動中,納稅義務通常滯后于應稅行為,如果交易行為發生之后才繳納增值稅或消費稅,收益實現或分配后才繳納所得稅等等,這時有的企業不是在發生應稅行為或納稅義務之前聘請注冊稅務師進行籌劃,而是等到納稅義務已經發生或已被稅務機關查出問題時,才想起向注冊稅務師咨詢進行納稅籌劃,再想方設法尋找少繳稅的途徑。那么這樣的做法無異于亡羊補牢,不能認為是納稅籌劃。
另外,一個好的籌劃方案,并不一定是納稅最少就好。納稅籌劃的目標是選擇低稅負和遞延納稅,是獲得稅收利益,然而納稅籌劃不能只局限于個別稅種稅負的高低,應著重考慮整體稅負的輕重,因為納稅人的經營目標是獲得最大的稅后利潤,這就要求它的整體稅負最低。在考慮整體稅負的同時還要著眼于生產經營業務的擴展,即使多繳納稅了,但從長遠看資本的回收率能增長,對投資者、納稅人有利,這樣的納稅籌劃方案還是可取的。
根據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制定稅務籌劃
稅收籌劃一定是根據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制定的。應該從經營角度,看這個經營方式是否適合公司本身的發展,再從稅的角度看這樣的模式是否支持公司的商業模式,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稅務籌劃。這樣就不是單純為籌劃而籌劃。因此從稅的角度來說,我們不單純是看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公司,而是從整個集團去看,有些策略也許從公司的角度來說是不劃算的,但是從集團的角度來講是有益處的。
以前企業都比較注重納稅申報,看重籌劃。但是現在是要在做交易和決定之前做籌劃,因為當決定下了,合同簽了,再去做籌劃的時候,很多事實已經不能更改了,可能會造成公司多付稅等情況的發生。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CFO也意識到,在做稅務籌劃和框架之前,應該讓稅務部門也參與進來,和他們及時溝通,聽取他們的意見,以避免企業不必要的稅收浪費。
而且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也開始陸陸續續招聘稅務經理,專門去了解稅務方面的政策知識,站在宏觀的角度為企業管控稅務的風險,從整體大局出發,真正做到通過稅務籌劃為集團的長遠發展謀取最大化的利益。
不同類型的企業如何進行稅務籌劃
不同組織形式的企業在稅收方面有著不同的特點,投資者對企業不同組織形式的選擇,其投資收益也將產生差別,進而影響企業的整體稅收和獲利能力。因此,在企業設立之時,很有必要在組織形式的選擇上進行一番積極籌劃。
我國對公司企業和合伙企業實行不同的納稅規定。國家對公司營業利潤在企業環節上課征公司稅,稅后利潤作為股息分配給投資者,個人投資者還需要繳納一次個人所得稅。而合伙企業則不然,營業利潤不交公司稅,只課征合伙人分得收益的個人所得稅。
在不考慮其主要因素的情況下,單就合伙企業和股份有限公司而言,合伙企業要優于股份有限公司,因為合伙企業只征一次個人所得稅,而股份有限公司還要再征一次企業所得稅;如果綜合考慮企業的稅基、稅率、優惠政策等多種因素的存在,股份有限公司也有有利的一面,因為,國家的稅收優惠政策一般都是只為股份有限公司所適用。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