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澳大利亞板塊的北部正向北移動,與歐亞板塊相撞。推測兩個板塊的接觸部位會發生什么現象
印度—澳大利亞板塊的北部正向北移動,與歐亞板塊相撞。推測兩個板塊的接觸部位會發生什么現象
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形成海溝。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形成山脈。當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相撞時,大洋板塊因密度大、位置較低,便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這里往往形成海溝,成為海洋最深的地方;大陸板塊受擠上拱,隆起成島弧和海岸山脈。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溝和島弧鏈,就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形成的。在兩個大陸板塊相碰撞處,常形成巨大的山脈。喜馬拉雅山就是印度板塊在向亞歐板塊碰撞過程中產生的。拓展資料。1.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根據這一新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內部相對穩定的板塊(巖石圈),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動。
導讀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形成海溝。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形成山脈。當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相撞時,大洋板塊因密度大、位置較低,便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這里往往形成海溝,成為海洋最深的地方;大陸板塊受擠上拱,隆起成島弧和海岸山脈。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溝和島弧鏈,就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形成的。在兩個大陸板塊相碰撞處,常形成巨大的山脈。喜馬拉雅山就是印度板塊在向亞歐板塊碰撞過程中產生的。拓展資料。1.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根據這一新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內部相對穩定的板塊(巖石圈),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動。
![](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202/wz/18251284952.jpg)
可能會形成山脈,印度-澳大利亞板塊的北部也屬于大陸板塊,亞歐板塊屬于大陸板塊,兩個大陸板塊相撞,將產生高大的褶皺山脈,喜馬拉雅山和阿爾卑斯山脈就是這樣形成的。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形成海溝。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形成山脈。當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相撞時,大洋板塊因密度大、位置較低,便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這里往往形成海溝,成為海洋最深的地方;大陸板塊受擠上拱,隆起成島弧和海岸山脈。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溝和島弧鏈,就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形成的。在兩個大陸板塊相碰撞處,常形成巨大的山脈。 喜馬拉雅山就是印度板塊在向亞歐板塊碰撞過程中產生的。拓展資料:1.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根據這一新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內部相對穩定的板塊(巖石圈),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動。這個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地殼的生長邊界海嶺和轉換斷層,以及地殼的消亡邊界海溝和造山帶、地縫合線等一些構造帶,分割成許多構造單元,這些構造單元叫做板塊。全球的巖石圈分為亞歐板塊 、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共六大板塊。2.太平洋板塊幾乎完全是在海洋,其余五大板塊都包括有大塊陸地和大面積海洋。大板塊還可劃分成若干次一級的小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一般說來,板塊內部的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地殼不穩定。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塊相對移動而發生的彼此碰撞和張裂而形成的。
印度—澳大利亞板塊的北部正向北移動,與歐亞板塊相撞。推測兩個板塊的接觸部位會發生什么現象
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形成海溝。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形成山脈。當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相撞時,大洋板塊因密度大、位置較低,便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這里往往形成海溝,成為海洋最深的地方;大陸板塊受擠上拱,隆起成島弧和海岸山脈。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溝和島弧鏈,就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形成的。在兩個大陸板塊相碰撞處,常形成巨大的山脈。喜馬拉雅山就是印度板塊在向亞歐板塊碰撞過程中產生的。拓展資料。1.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根據這一新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內部相對穩定的板塊(巖石圈),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動。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