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202/wz/18251361152.jpg)
貨幣需求對利率敏感,私人部門支出對利率也敏感;私人部門支出對利率敏感容易理解,利率上升對私人部門支出擠占較多,使支出減少較多,擠出效應也就大。但是貨幣需求對利率敏感,意味著利率稍有變動,貨幣需求會有很大變化,換個角度說,就是貨幣需求變動很多,引起利率的變化并不大。擠出效應的影響因素:(1)支出成數越大,擠出效應越大。(2)貨幣需求對收入的敏感程度越大,擠出效應越大。(3)貨幣需求對利率的敏感度越小,擠出效應越大。(4)投資對利率的敏感程度越大,擠出效應越大。拓展資料一:擠出效應是政府為了平衡財政預算赤字,采取發行政府債券的方式,向私人借貸資金市場籌措資金,從而使市場利率上升,私人投資和支出因而相應地下降。這就是公共支出造成的財政赤字對私人投資和支出的擠出效應。擠出效應取決于私人儲蓄和投資對市場利率的反應程度和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買進和賣出政府債券從而調整貨幣供給的程度。貨幣主義經濟學家認為,如果不調整貨幣供給,那么凱恩斯主義的財政政策對總需求的促進和阻礙的作用將是有限的; 而單純的財政政策將導致利率上升,使私人投資和支出受到影響。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各主要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奉行了凱恩斯主義財政政策,即在繁榮和就業的條件下,政府應該增加稅收或減少公共支出,抑制總需求的增加; 在蕭條和出現失業時,或減少稅收,或增加公共支出,或雙管齊下,在減少稅收的同時增加公共支出,從而刺激總需求的增加,增加有效需求,這樣就產生了財政赤字。這一問題在美國日益嚴重: 財政赤字已突破2萬億美元,而且每年都增加新的巨額預算赤字。這樣,公共支出造成的赤字對私人投資和支出的擠出效應也就成為凱恩斯主義和貨幣主義爭論的焦點之一。凱恩斯主義和貨幣主義的分岐點在于: 凱恩斯主義認為財政政策對總需求有直接的作用,而貨幣主義認為財政手段只通過利息率和貨幣流通速度間接地作用于總需求,而擠出效應則是單純的財政手段所產生的一種政策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