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放性繪畫,發展健康的心理
繪畫活動能充分表現兒童本身特有的思維和認識,是他們的自我表現,是個性情感的宣泄和流露。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孩子因為對顏料好奇,在那兒隨意地涂畫,雖然并不一定成為顏色鮮艷、成功的繪畫作品,但卻能感受到孩子的真情實感。
譬如,在《小鳥的家》一課,學生用綜合材料表現,在這個創作的過程實質上是兒童內心的表達和情感的宣泄。
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做一個引導者,帶領孩子進入藝術活動中,像交朋友一樣交流意見,尤其要關注和鼓勵那些勇于表達自己的感受但技巧尚不成熟的孩子。
如:《奇妙的撕紙添畫》這一課,我們先讓學生任意的撕紙,撕完再仔細觀察的紙的形象像什么,最后在這個基礎上構思作品,把它添成一幅完整的繪畫作品。
二、引導觀察,培養發現的樂趣
美術是一門視覺藝術,欣賞和感知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美術教師我們應盡量創設條件讓學生去觀察。如在《微觀世界》一課中,我利用多媒體展示了大量“微觀”的圖片,通過這些圖片可以馬上讓學生進入情景當中,感受微觀世界的魅力。
再如:《尋找美的蹤跡》這一活動,在沒有觀察實踐前大多數學生塑造樹干時只會做出光溜溜的樹干。后來我們組織學生走到室外去觀察大樹,并用雙手觸摸大樹。這時,他們明白原來樹干是這樣的粗糙和豐富。于是,他們嘗試用各種形狀和線條表現出樹干的粗糙質感,有的用指印表現,有的用筆來壓印大樹干的紋理,還有甚至在樹干上挖出了樹洞進行表現。
三、有效評價,樹立自信
一節課孩子們的想法最終都會落實到紙上,作品展示的是每一個孩子個性的表達。美術作品評價沒有統一的標準,我們應該尊重不同孩子的個性差異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從而促進他們個性的發展。在美術活動時,每個學生會根據自己的思路、審美來完成自己的作品。雖然這個階段他們完成的作品還不夠成熟,但每個孩子的作品都會有特別之處。
因此,作為教師在評價孩子的作品時要善于發現他們不同,給予充分的肯定,在他們遇到困難,提出問題時,教師應該在尊重他們的基礎上給予參考性、建議性的支持,目的是幫助他們自主地表現,讓美術真成為展示自己的舞臺。
總之,在美術活動中,我們應該更注重孩子們的情感表達,努力讓他們通過繪畫宣泄情感,發展健康的心理,同時在這個基礎上培養他們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讓美術課堂真正的“返璞歸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