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張床”是理念世界,“第二張床”是現實世界,第三張床是藝術世界。于是主人公畫和畫里的騎士團長正好形成一個閉環。
柏拉圖在《理想國》卷十中提出了三張床的理論,即世界上存在著三張床。這三張床提的是具體世界,理念世界和靈魂世界。一張是“理式”的床,這張床是人類未有之前就已經存在的。柏拉圖稱之為“床的真實性”。
這是關于床的最高真理,是最一般的床,是理念的床。另一張床是木匠按照“理式的床”做出來的現實的床,是可以被人所看見和觸摸的床。這張床是對理式的摹仿。還有一張床是畫家摹仿木匠的床創造的藝術的具體世界床。這是一種摹仿的摹仿。
柏拉圖認為藝術和真實隔著三層,當時解釋有三種床:理念的床,木匠的床,藝術的床。木匠的床是模仿理念的床,藝術的床是模仿木匠的床,是影像的影像,與真理隔了三層,所以不真實。而理念的床才是真實的床。算來算去也只覺得藝術和真理是隔了兩層。
這個問題一直困惑著我,很久都百思不得其解。后來師姐也和我討論了這個問題,她說很可能是這樣的:在木匠的床和藝術的床之間,存在一個藝術家心中的床,即胸中之竹。這樣就可以解釋所謂的三層了。
美國門羅先生的《西方美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中17頁提到:“根據柏拉圖的區分線(509—511)所表述,認識有四個層次,而藝術屬于最低的一層。”其頁腳有譯者高建平的注釋,先摘錄于此“這里的四個層次是指:作為神的模仿對象的‘超范式’。
作為神的作品或工匠的模仿對象的‘范式’;作為工匠的作品或藝術家的模仿對象的實際制成品;藝術家的作品。”由此四個層次,我們可以知道超范式和藝術家的作品是隔了三層的,即藝術和真理隔了三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