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上寫的是心鞿羈而不形兮,氣繚轉而自締。鞿羈,讀音為jījī,漢語詞語,意思是指馬韁繩和絡頭,比喻束縛。
出處:《楚辭·九章·悲回風》:“心鞿羈而不形兮,氣繚轉而自締。”釋意:我的心被束縛不得舒展啊,像被千萬條繩索把它捆緊。
《九章》各篇的思想內容,因并非出于一時一地,所以應當分別看待。
《楚辭》篇名。包括9篇作品。依王逸《楚辭章句》的次序是:《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頌》、《悲回風》。這9篇的作者,王逸都定為屈原。
宋代洪興祖則疑《思美人》、《惜往日》、《桔頌》、《悲回風》4篇非屈原作(《楚辭補注》)。明代許學夷也以《惜往日》、《悲回風》二篇非屈原口氣,疑為唐勒、景差等人所作(《詩源辨體》)。清代顧成天則定《惜誦》、《惜往日》二篇為河、洛間人所作(《讀騷別論》)。而近人還有說《哀郢》為莊辛所作的(錢穆《先秦諸子系年》)。但所有這些懷疑,多以文氣為判定真偽的標準,尚無確鑿有力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