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古發掘中,依據層位收集是地層學原理。
在考古發掘中,依據層位,收集出土物,便不會造成年代混亂;而通過實物史料研究人類歷史,則是運用類型學方法,研究中國歷代鑄造、發行、流通錢幣的形態,探索古代錢幣演變規律,探討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使錢幣研究視角更為開闊,也使研究成果更為嚴謹與科學。
在實踐中也有例子。比如,對開元通寶錢的分期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前,始終停留在清人“自會昌一種外,莫能辨為某期物”(翁樹培語)的認識程度。
上世紀50年代以后,隨著考古科學發掘的、有唐代紀年墓葬的增多,在利用地層學科考古的基礎上,采用類型學方法,結合錢文、形制,排列、對比不同時期唐開元錢的異同,區分早、中、晚期開元通寶的特征,使錢幣界對開元通寶分期達成了很多共識。
從理論上講,統計的錢幣類型與歷史資料越多越廣,考證實效性越強。這種分析法是從具體的出土錢幣、器物、遺址,到遺址群,再到使用范圍,最后到不同年代流通與保存之間的文化因素比較,也包括流通使用背景、社會經濟與錢幣鑄造技術的發展與比較,這樣才能弄清楚某一種錢幣鑄造與流通的年代及用途。
比如,在形制與鑄工方面,中國貨幣經歷了磨制、鑄造、機器生產三個階段。鑄造貨幣歷時最長,從最初的刻范鑄錢到后來的母范制作,再到疊鑄工藝,在許多幣面上即可看到范錢、碎裂紋、鑄瘤遺留痕跡。比如,在空首布銎上的小洞,就是錢范留下的鑄造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