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價值觀立場。道德作為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的實踐精神方式,與人的實踐活動密不可分,滲透在社會關系的各個方面。
2、價值觀立場。道德作為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的實踐精神方式,與人的實踐活動密不可分,滲透在社會關系的各個方面。認識方法論。對當前我國社會道德狀況進行評價,首先要把握全面的道德現象。
3、歷史視野。經濟進步與道德進步是同向還是二律背反,不能作靜態的無謂爭論,只能在人類歷史進程的動態比較中來評判。
中國人視道德為人生第一要務,欲望、財富、享受等都是等而下之之事。具備了起碼的道德修養,才無愧于“人”之稱號,故中國人說“做人難”,一輩子都要努力做人。我們現代人都認為欲望的滿足才是人生第一要務,只有充分地“享受”了人生才算不枉在此世界來一遭,道德只是第二、第三位之事。這和傳統中國人的人生觀大相徑庭。
如三國第一人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一生都奉獻給了國家,自己卻清苦終生。其高風亮節為一般人所不及,故歷代中國人瞻仰不盡。今天我們提起此人,仍然發自內心的敬佩不已。可見,道德來自于人之內心,是天生的,自然的,絕非外力強加。若諸葛亮當時憑借權勢作威作福,以欲望滿足為第一事,誰還會敬仰他呢?
許多人認為他人有難,自己能伸出援手,這才是講道德。實際上講道德并不需任何外在條件,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自己本分事,就是最大的道德。做了父親,孝敬父母,愛護妻子,教育子女,這就是講道德;工作中,兢兢業業,盡職盡責,這就是講道德;生活中,與人言而有信,為人謀而盡忠,這就是講道德。可見,道德是人人可為之事,只需要盡己本分而已。就這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