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結構模型發展是指從1803年道爾頓提出的第一個原子結構模型開始,經過一代代科學家不斷地發現和提出新的原子結構模型的過程。
人類對原子的認識史可以大致劃分為5個階段:
(1)古代原子論。
(2)道爾頓原子論。
(3)湯姆森原子模型和盧瑟福原子模型。
(4)波爾原子模型。
(5)原子結構(核外電子運動)的量子力學模型。
波爾原子模型:
盧瑟福的原子帶核模型中沒有原子核外電子的結構。1913年, 年輕的丹麥物理學家玻爾在總結當時最新的物理學發現(普朗克黑體輻射和量子概念、愛因斯坦光子論、盧瑟福原子帶核模型等)的基礎上建立了氫原子核外電子運動模型, 解釋了氫原子光譜。
后人稱為玻爾理論,該理論的主要內容包括“行星模型”“定態假設”“量子化條件”“躍遷規則”等內容。波爾原子模型認為:電子在原子核外空間的一定軌道上繞核做高速的圓周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