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所審慎持重的“三慎”之一慎戰。既是他對待戰爭的根本態度,也是他對待具體作戰行動的基本原則。孔子講的“三慎”就是慎齋、慎戰、慎疾,就是謹慎對待齋戒、戰爭和疾病。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打仗是關系人民生死與國家存亡的大事,所以一定要慎重,要經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計,索其情,不打沒把握的仗。
因而,前文子路問孔子,打仗帶誰去的時候,孔子諷他說,我不帶不怕死的去,我要帶那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的去。
《孫子兵法》:“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打仗關乎生死和國家存亡,故一定要慎重。所以,孫子倡導“不戰而屈人之兵,此為上上戰”,前面說到子路很是勇猛,希望老師如果能統領三軍出征時帶上自己,但孔子卻說寧愿帶上膽小怕事,能謹慎謀劃的人。
孔子一是為了敲打子路,再者也在其中蘊含了打仗這種事情不是勇猛可以解決的,小心為之,避免敵我的不必要傷亡,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于百姓于天下蒼生才是最好的打算。
那現在是和平年代,自然不存在大面積的戰爭。那我們平常放緩心態,與人相處時不要總是咄咄逼人,凡事讓三分,減少我們自身帶的“斗氣”,我想如此,也是一種謹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