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傻”與“大智若愚”:
我們用個經濟學常用的思想實驗來作為例子:假設我們看到一個鬧市街頭有100塊錢,你撿還是不撿呢?第一層思維:呀?這有100塊錢,趕緊撿!
行為:撿。
第二層思維:這100塊錢肯定是假的,不然大家哪有那么蠢,早就被別人撿走了。
行為:不撿。
第三層思維:如果所有人都認為這100塊錢是假的,那相反就沒人撿它,他很有可能是真的。
行為:撿。
我們發現沒有?最聰明的第三種人,與第一種人的行為結果是一樣的--撿。其實我們在生活中真的很難分辨到底一個人是真傻還是大智若愚,因為有時候他們的行為輸出是相同的。比如那些在大牛市拋售股票的。有的就是單純賣出用錢,有的是經過大量的風險與收益計算,覺得接下來即使有錢賺,但是自己承擔不起那么大的風險。
所以他們都選擇賣出。但是大量處在第二層思維的人(畢竟太傻和太聰明的人都少),當時肯定會嘲笑那個撿錢的,認為他們都是處在第一層思維的傻子,但只有事后才能驗證誰到底是真正的“傻子”。
大量的人處在第二層思維,他們無法理解第三層思維的人所作出的行為,認為這太傻了!有人會被股市這樣公開交易的結果“教做人”,而那些看不到結果的呢?比如從不管老公的工資卡,比如從不喝中藥。這都是看起來傻但他人看不到其中收益的行為。
“大智若愚”,重在一個“若”字,“若”設計了巨大的假象與騙局,掩飾了真實的野心、權欲、才華、聲望和感情。
大智若愚從字面上理解,大智亦即最高的智慧接近于沒有智慧,接近于木訥,接近于愚。智慧(尤其指的是智術)如果過于外露,仍然稱不上高級的智慧,“聰明反被聰明誤”,“多智則謀”,一個人過分地精于算計反而會被人算計。
從做人的原則來看,“大智若愚”體現為以靜制動、以暗處明、以柔克剛、以反處正之道,表現為降格以待的智慧。如果要克敵制勝,那么可以在不受干擾、不被戒懼的條件下,暗中積極準備,以奇制勝,以有備勝無備;如果意圖在于獲得外界的賞識,愚鈍的外表可以降低外界對自己的期待,而實際的表現卻又超出外界對自己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