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散文,入選語文課本的很多。代表作《匆匆》《荷塘月色》《背影》等名篇已經深入人心。《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發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長期被中國中學語文教材選用。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春天萬物復蘇,象征著希望,象征著開始,一年之際在于春,在企盼中,朱自清的春拉開了序幕。他選取了春天特有的東風,宣告春天的來臨,而反復使用“盼望著”,表明了欣喜急切地等待春的到來,只此一句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是“喜悅”。
而后文中:
與其說作者用他細膩的筆觸來展示春天,不如說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春天的畫卷。
朱自清喜歡欣賞繪畫,對畫面的研究也很有深度,他能從美學角度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細膩的美。所以他的散文里常有照相機式的記錄景色的鏡頭。就像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幾個場景切換,用這種并列的方式來展現春天的美。
文章結尾用“春天像小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壯的青年”三個比喻從小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過程來比喻春天的發展過程,不同階段的春天給人不同的感受,但是無論哪個階段春天都是充滿生機,充滿活力,充滿希望的,畫龍點睛,結束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