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寓意是最初代表“谷物成熟之義”。如在《谷梁傳·桓公三年》中記載:“有年,五谷皆熟為有年也。”
因為谷物的成熟,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在農業尚不發達的古代,一年中的谷物只能成熟一次。所以,“年”的最初含義就和谷物成熟聯系起來了。
“年”從最初的“谷物成熟”之義,發展到表示“一個周期”,大約是在周朝。《詩經》中說:“自我不見,于今三年。”這里的“三年”就表示三個年頭。
傳統節日文化一直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其中尤以春節讓國人最看重。每當除夕之夜來臨,家家戶戶都會吃年飯,貼春聯,燃爆竹,在燈火通明中守更待歲,過上一個團圓祥和的“年”,期待來年有一個火紅的好日子。
在大多數華人的眼里,過年象征著團圓和喜慶,是維系親情、凝聚人心的重要日子。但其實,這個“年”在古代老百姓那里,卻是極不受歡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