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嫘祖:農歷三月初一是絲業工作者祭祀嫘祖的日子,也是興蠶事的日子。每逢三月初一,就開始準備養蠶的各種事宜,養蠶周期較短,關乎人們穿衣,所以古人們也相對更加重視。今日也是公祭嫘祖的日子,相傳嫘祖就是發明養蠶繅絲的人,是黃帝的正妃,也正是這項發明讓人們得以遮蔽風寒。
齋犁:在江蘇無錫,農歷三月初一傳統習俗齋犁。犁是一種農具,在重視農業的過去,人們把犁看得和耕牛一樣重要與神圣,春耕前,齋犁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在三月初一這天,人們會準備好香燭和菜肴,在犁頭包上紅布,犁柄處要綁個紅繡球,供在堂屋中央,叩首行禮,吃頓齋犁酒,才算禮成。
長真譚祖誕辰:每年的三月初一是長真譚祖的誕辰,長真譚祖師從王重陽,得王重陽賜法名處端,所以叫譚處端,為“北七真”之一,創立全真道的南無派,號長真真人。白石山節:在廣東懷集,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一是傳統民俗節日“白石山節”。
人們都會匯聚于白石山祈福,為了紀念一位曾在白石山懸壺濟世的名醫“廖亞陽”,因為他一生扶貧濟困、醫德高尚,在三月初一仙逝后人們追念他為“白石仙人”。每到三月初一,人們就會來憑山寄思,祭拜仙人,祈禱風調雨順、百病不生。
抬毛菩薩:在湖南慈利縣,每年農歷三月初一是傳統民俗文化節“抬毛菩薩”,這個習俗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也是該縣獨有的民俗文化。在這一天,人們要抬毛菩薩掃街、賜福民眾,各尊菩薩齊上臺,有張舍人、楊神人、判官、楊先鋒等坐鎮左右,圍鼓、腰鼓、對鑼、響銃、嗩吶以及鞭炮齊鳴威奏,人們會抬起轎子跑外圈進行“龍虎斗”,熱鬧非凡。
雙蝶節:“祝陵”并把傳說是英臺的生日農歷三月一日定為“雙蝶節”。清代史承豫《荊南竹枝詞》,詩中描繪的就是這一年一度“雙蝶節”的景象。
傳說中讓世相愛而能結合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死后化為雙雙相伴的彩蝶,正是人們同情他們的遭遇,彌補自己心靈上的愛情遺恨的一種神奇的幻想,由傳說而產生的“雙蝶節”自然源于廣泛的群眾基礎。
浙江寧波一帶盛行的游梁山伯廟的習俗也與《梁山伯與祝英臺》傳說有關。據說熱戀或新婚的男女只要到梁山伯廟一游能相親相愛白頭偕老。所以當地流行著“梁山伯廟一到,夫妻同到老”的俗諺。另外,還有的是到祝英臺庵去求稱心伴侶。每年新年的時候庵前要燒一大鍋菜湯,青年男女都要起來爭搶著來喝上一碗,據說誰喝到這碗湯,誰就會找到稱心如意的心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