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計算機基礎知識點歸納是:
1、計算機定義:電子計算機簡稱計算機,是一種處理信息的(電子)機器,能自動、高速、精確地對信息進行儲存、傳送和加工處理。
2、計算機發展的四個階段(按組成計算機的電子元件劃分):電子管計算機、晶體管計算機、集成電路計算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電子。
3、計算機分類:
高性能計算機:是指比微機和工作站性能更高的計算機,主要以計算機速度為衡量標準。
微型計算機:又稱個人計算機(PC)。
嵌入式計算機(系統):將微機或某個微機核心部件安裝在某個專用設備之內,對這個設備進行控制和管理,使設備具有智能化操作的特點。
4、計算機應用的領域:科學計算、數據處理、輔助工程、遠程控制、人工智能。
5、未來新興的計算機:超導計算機、量子計算機、光子計算機、生物計算機、神經網絡將計算機。
6、計算機系統的組成:一個完整的計算機系統是由硬件系統和軟件系統兩部分組成。
7、硬件系統:是指構成計算機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如元器件、電路板、零部件等物理實體和物理裝置,稱為計算機硬件;硬件系統是組成計算機系統的各個物理設備的總稱,是計算機系統的物理基礎,又稱為裸機。
8、硬件系統:包括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和輸出設備五大部分。
運算器:主要功能是對數據進行各種運算(算術運算和邏輯運算)。
控制器:主要功能是協調并控制計算機系統的各個部件按程序中安排好的指令序列執行指定的工作,使整個計算機系統有條不紊的工作。
存儲器:用于存放程序、參與運算的數據和運算結果,并能在計算機運行過程中高速、自動地完成程序或數據的存取;對存儲器的操作分為讀操作和寫操作兩種。
有關儲存器的基本術語和概念:
存儲器通常分為內存儲器(內存)和為存儲器(輔存),內存儲器(即內存)用于存放CPU要處理的數據和指令;外存儲器(即外存)主要用于長期存放程序或數據信息。
內存和外存的利弊:內存是由半導體器件構成,其工作速度高,但造價高,斷電后多數內存信息會丟失;外存靠磁性物質或凹凸點記錄信息,不會因斷電而丟失信息,其造價較同樣容量的內存而言低,但其工作速度較慢。
位(b):計算機中的一個二進制位。
字節(B):8個二進制位(即8個位)稱為一個字節。
容量:是指存儲器能保存的二進制位的數量,通常用B表示。(計算機常用容量的進率:1024)。
字長:CPU在單位時間內能一次處理的二進制數據的位數。
地址:計算機的儲存器被劃分為儲存單元來管理,每個單元包含若干個二進制位,每個存儲單元有唯一的一個編號,這個編號就叫做儲存單元的地址。
輸入設備:將外部世界的信息傳輸到主機,將其變成機器能識別的形式。
輸出設備:作用是將計算機處理的結果變成人們認識的形式。
9、軟件:是指計算機上運行的程序及其使用和維護文檔的總和。
軟件系統:是為運行、管理和維護計算機而編制的各種程序、數據和文檔的總和。
10、計算機軟件件的分類:系統軟件和應用軟件。
系統軟件(必備):操作系統(Windows系列、DOS、Mac OS、UNIX、Linux、OS/2)、數據庫系統、語言處理程序(C/VB/Java)、診斷程序。
操作系統:是最基本的系統軟件,是管理和控制計算機中所有軟、硬件資源的一組程序。(功能)操作系統直接運行在裸機之上,是對計算機硬件系統的第一次擴充,在操作系統的支持下,計算機才能運行其他軟件。
從用戶的角度來看,硬件系統加上操作系統就構成了一臺虛擬機,為用戶提供了一個方便、有好的使用平臺。操作系統是計算機硬件系統與其他軟件的接口,也是計算機和用戶的接口。
應用軟件(可選):用戶為解決實際問題開發的專門程序(Photoshop、AutoCAD)。
11、計算機工作原理(存儲程序即馮·諾依曼原理(1946))。
計算機系統由五大部分組成。
指令和數據都存放在儲存器中,計算機工作時能夠自動高速地從儲存器中取出指令并執行;用二進制形式表示數據和指令。
指令:規定了計算機要執行的一系列基本操作。
程序:是完成處理功能的所有指令的有序集合。
12、計算機工作的基本過程:取指令、分析指令、執行指令,有序重復直至所有指令完成。
13、計算機采用二進制的原因:
二進制只有0和1兩種狀態,正好與物理部件的兩種狀態相對應。
二進制的0和1可以與邏輯代數中的“真”和“假”對應,便于應用邏輯代數理論研究計算機理論;
14、進位計數:按進位的原則進行計數,簡稱數制。
15、十進制和二進制、八進制、十六進制間的相互轉換。
16、數據:指所有能輸入到計算機中并被計算機識別、存儲和加工處理的符號的總稱。數據分為數值型數據和非數值型數據。
17、西文字符編碼(ASCII):美國標準信息交換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