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預防的措施:
1、洗手:接觸血液、體液、排泄物、分泌物后可能污染時,脫手套后,要快速使用消毒劑或洗手液洗手。
2、手套:接觸血液、體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損的皮膚黏膜時應戴手套;手套可以防止醫務人員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轉移給病人的可能性;手套可以預防醫務人員變成傳染微生物時的媒介。
3、面罩、護目鏡和口罩:戴口罩及護目鏡可以減少病人的體液、血液、分泌物等液體的傳染性物質飛濺到醫護人員的眼睛、口腔及鼻腔粘膜。
4、隔離衣:穿隔離衣為防止被傳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滲出物、飛濺的水和大量的傳染性材料污染時才使用。
5、污染的儀器和醫療設備的處理。可復用的醫療用品和醫療設備,在用于下一個患者時根據需要及時進行消毒或滅菌處理。
6、急救場所出現需要復蘇時,用簡易氣囊代替口對口人工呼吸。
7、醫療廢物按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無害化處理。醫療廢物嚴格分類,銳器放進銳器盒中處理,防止針刺傷。
8、環境、物體表面的消毒滅菌。對醫院環境和物體表面進行定期清潔,遇到污染時隨時消毒。
防控策略
(一)內外同防。實施以“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為基礎的感染防控措施,把好醫療機構的人員、車輛和物資“入口關”,對進入醫療機構人員要檢測體溫,檢查口罩佩戴情況。對住院患者做好健康監測,出現新冠感染疑似癥狀及時發現處置。
(二)醫患同防。醫療機構全體工作人員、患者及其陪同人員均應當做好個人防護,在嚴格落實標準預防措施的基礎上,根據疾病傳播途徑做好額外預防措施,避免發生交叉感染。
(三)人物同防。要做好醫患雙方人員防護和感染風險預警,對醫療機構內的環境、物品、外來物資等,也要加強風險防控。落實好環境和物體表面的清潔消毒措施,加強重點部門環境及重點人群接觸后環境的清潔消毒。加強對外來人員和物品的管理,需要時開展環境檢測。
(四)“三防”融合。即規范工作人員行為、強化行為管控的“人防”;提升感控技能、優化診療流程的“技防”;科學使用消毒滅菌劑、相關設施設備的“器防”。將“三防”理念融入到診療活動中,降低醫療機構內感染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