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離度(α)=(已電離弱電解質分子數/原弱電解質分子數)*100%。
1、電離度的大小由電解質本身的性質及外界條件決定。對于同一種電解質,溫度越高、溶液越稀電離度越大。在溫度和濃度相同的條件下,可根據電離度的大小比較不同弱電解質的相對強弱——電離度大的電解質相對較強。電離度常用于弱酸、弱堿的pH值計算。
2、對于弱電解質來說,用相同溫度和相同濃度的電解質的電離度數據可以量度和比較弱電解質的相對強弱。一般電離度都是在25C的值。
3、弱電解質的電離度和電離常數K可以通過下式換算:
k=Cα2 ÷(1-α)
式中C是溶液的濃度。如果電解質很弱,電離度α很小,則分母1-α=1,上式可以簡化為K=Cα2 ,可見,電離度隨溶液的稀釋而增大。這種變化規律叫做稀釋定律,它不適用于強電解質;對于多元弱酸或多元弱堿,稀釋定律只適用于它們的一級電離。
4、強電解質在稀溶液中完全電離(α=100%)。但是,由于離子濃度大,離子間距離小,強烈的靜電作用限制離子的自由移動。再加上同性相斥,異性相吸,使正離子周圍有很多負離子,在負離子的周圍有很多正離子,使它們在通電時向電極方向移動的速度要比無“牽掛”的離子小。
所以實際測得的電離度并非100%。這種小于100%的電離度叫做強電解質的表觀電離度。它不能真正反映強電解質在溶液中的電離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