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問(Ask):原問題可以繼續分解為5個問題:①自己真的想清楚了要去擺地攤了嗎?②自己適合擺地攤嗎?③如果去擺地攤,你準備賣什么嗎?④如果去擺地攤,你準備去哪里賣呢?⑤如果去擺地攤,你準備把想賣的東西賣給誰?
2、解(Analyze):對5個問題從數據解讀進行拆解
①自己真的想清楚了要去擺地攤了嗎?
擺地攤這件事情,自己在決策時先要算一筆賬,要考慮用數據進行測算和分析,你準備投入多大的成本,計劃創造多少收益,你需要做ROI的測算。
②問題2:自己適合擺地攤嗎?
擺地攤是件辛苦活兒,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干的來的。你需要分析自己的性格、口才還有帶貨能力,當然還需要有生意頭腦才行。用數據的角度來說,就要建立一個擺地攤適合度的評分模型,你的評分越高你就越適合去擺地攤。
③問題3:如果去擺地攤,你準備賣什么嗎?
這個問題說的就是帶貨,也就是WHAT的問題。賣什么東西呢?你需要列出一份清單,把能賣的物品都羅列出來,這跟做數據治理時要搞數據資產目錄是一樣的道理。
④問題4:如果去擺地攤,你準備去哪里賣呢?
這個問題說的就是渠道或地點,也就是Where的問題。在哪里賣呢?朋友圈里已經有人發出了北京的擺攤地點,百度地圖已經火速開通了攤位地點信息審核綠色通道,看看大百度這速度,也正是很互聯網的。利用朋友圈的數據、百度地圖的數據可以解決“在哪里賣”的問題了。
⑤問題5:如果去擺地攤,你準備把想賣的東西賣給誰?
這個問題說的就是目標用戶定位,也就是Who的問題。賣給誰呢?你需要分析誰會對你所賣的物品有需求,從數據的角度來說,就是要做一個目標用戶的畫像,給他們貼上標簽,然后再在現實生活中找到他們。
3、構(Advance):
對以上所提的五個小問題分別進行研究,形成具體數據分析和測算模板,提出一整解決方案。如果適合擺地攤,那么決定去哪里擺、賣什么東西、賣給誰等,做好相應的落地方案。如果不適合擺地攤,那么直接可以否定這個念頭。以問題②為例,用數據建模的方式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建立一個擺地攤適合度的評分模型,大致方案如下:
(1) 設計測評指標:主觀意愿(態度、渴望程度)、客觀條件(時間允許度、物品準備充分程度)、個人特點(外向型、口才、外貌)
(2) 權重分配:采取層次分析法設計專門的打分表來計算各指標的權重
(3) 選擇測評方法:設置專業的測評量表,由用戶自行回答問題,也可請親朋好友一起來參與點評,根據答案給出評分結果
(4) 結果應用:80分以上具備擺地攤能力,80分以下暫不適合
4、行(Action):
按照以上方案,形成最終決策。如果決策是要去擺地攤,則要制定行動計劃、做好準備和采取行動。并且,在實際擺地攤過程中實時監測自己的經營數據:客流數、詢問數、成交數、成交率、交易額、交易商品數量、交易時段等。如果決策是要不去擺地攤,那就沒有這個步驟了。
5、評(Appraise):
如果決策是要去擺地攤,則要對自己的擺攤經歷做階段性總結和評價。比如:當初設定的目標值是否達到?自己有沒有做到很好的成本控制?某某商品是不是和預期一樣大賣了。通過這些問題和相應指標的分析測算,評價自己的經營能力和當初的決策是否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