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劉健的第一部動畫長篇《刺痛我》便入圍了法國昂西動畫節最佳動畫長片獎競賽單元,更在各大動畫電影節頻獲大獎。7年之后,他的第二部動畫長篇《大世界》,入圍當年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的爭奪,并獲得當年金馬獎最佳動畫長片。在近年來勢頭生猛的國內獨立動畫領域,劉健是其中的佼佼者。
眼前的劉健,一如在那些電影節上的標志造型:短短的髭須,文氣的眼鏡,不過看上去更加安靜。談起從國畫到動畫的轉型,一切對他來說都很自然。
劉健最早接觸到動畫,還是在1998年,他在南京一家動畫代工公司短暫工作了一段時間。1993年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的他,作品已在“偏執”當代藝術展、“It’s me”作品展上嶄露頭角。經歷了上海美影廠的輝煌。
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動畫,面臨來自日本、美國的動畫沖擊,陷入前所未有的斷檔期,國內動畫人很多時候靠為外國動畫做代工生存,那也是一個動畫加工片的時代。“對方把劇本、人物設定、分鏡這些前期都已經完成了,分鏡之后,就開始畫原畫、動畫、設計稿。
加工便屬于工作量最繁雜、勞動密集型的中期階段。我做的工作其實非常簡單,就是繪制動畫人物后面的場景。”劉健說。當時做加工片收入不錯,不過劉健在那里只干了一年多。像國內許多動畫代工公司一樣,那家公司也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