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本色》各章段意概括
第一章“鄉土本色”段意概括
1、中國社會的基層是鄉土性的。
2、鄉下人、我們民族離不開泥土。
3、“土”是鄉下人的命根,在我們的文化里所占的地位重要。
4、不流動是“土”的特性,因之而產生“土氣”。
5、以土為生的鄉下人黏著在土地上,穩定,少變化,少流動。
6、人口宣泄出去,但老根不常動。
7、農業本身沒有聚居的需要,人和人在空間排列關系上是孤立和隔膜。
8、中國鄉下大多聚村而居,與美國不同。
9、中國農民聚村而居的四點原因:耕地面積小、水利需要合作、為安全保衛、為繼承。
10、村和村之間是孤立隔膜的,鄉土社會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11、鄉土社會的地方性,形成了熟悉社會。
12、熟悉社會也就是禮俗社會。
13、14、熟悉社會的規矩是禮俗。
15、熟悉是土氣的一種特色。
16、從熟悉里的來的認識是個別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則。
17、陌生人組成的社會是無法用鄉土社會的風俗來應付的。
第二章“文字下鄉”段意概括
1、鄉下人的“愚”是知識問題而不是智力問題。
2、鄉下人因為不識字而被認為是“愚”我不甘服,因為識不識字并非愚不愚的標準。
3、教授們的孩子和鄉下孩子之比較。
4、鄉下人不識字是因為沒有需要和沒有練習的機會。
5、鄉下人“愚”是因為(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識不及城里人多。
6、7、鄉土社會是面對面(熟悉)的社會。
8、文字是為克服人和人接觸的阻礙,在面對面社會中無需。
9、文字所傳的情、達的意是不完全的。
10、說話時,可以不完整、不合文法,因為我們有很多輔助表情來補充。
11、文字是間接的不太完整的工具。
12、鄉土社會中,面對面直接接觸,無需文字。
13、在特殊生活團體里,必有他們的特殊語言。
14、語言只能在一個社群所有相同經驗的一層上發生。
15、在一個社群所用的共同語言之外,還有特殊語言。
16、特殊語言是親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體系的一部分,并總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
17、特殊語言可以擺脫字句的固定意義。
18、熟人中,拋開比較間接的象征原料,所以鄉土社會中文字是多余的,語言都不是傳達情意的惟一象征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