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一直是一條利弊同在的河流。一方面,黃河水和黃河沖積形成的黃淮海平原,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區;另一方面,黃河泛濫對農業和手工業等的破壞性較大,山東地處下游,受到的影響尤甚。考古發現,明清時期遺留在山東沾化、無棣、廣饒、高青等地的一些鹽場,有被黃河水淹沒的痕跡。在黃河中下游的不少區域,還存在遺址空白區,這也與黃河水泛濫有關。
黃河改道,也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北方的黃河故道地區,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都有以堌堆二字為后綴命名的村莊集鎮地名。在山東的菏澤到聊城的大范圍地勢低洼地區,至今存在大量的堌堆文化遺址,其中僅菏澤堌堆文化遺址就近500處,保存完好的有150處之多。
在古代,黃河沒有堤防,漫無邊際滾動,為了在這易于耕作但低洼的地區生存下來,人們將居住地增高,這樣就可以避免洪水侵襲。千百年來,一次次洪水,一次次增高,漸漸形成了這些高達數米、形若山丘的“堌堆”。
原因:
黃河在歷史上容易改道,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王青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黃河出三門峽之后,進入平原地區,正對以泰山為最高峰的泰沂山系阻擋,黃河無路可走,只能南北搖擺入海。二是黃河含沙量高,進入平原地區之后,流速減慢,河沙沉積,當河道淤墊抬高之后,河水只能從旁外溢。
歷史資料表明,黃河在1841、1842、1843、1851年發生了4次大潰決。4次大潰決中,除1843年洪水被認為有歷史調查以來的最大洪水外,下游河道淤墊是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