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
觀音菩薩是觀自在菩薩,但觀自在菩薩不一定是觀音菩薩,這一點一定要清楚。在心經中提到的觀自在菩薩是特指觀音菩薩,但在其他佛經中出現的觀自在菩薩,就不一定所指觀音菩薩了。
佛經上說,八地以上的菩薩,得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是菩薩中的觀自在者。只要菩薩通達真理,斷我法執,度生死苦,都可名觀自在。
觀世音菩薩是一位觀自在菩薩,但觀自在菩薩卻不是觀音菩薩,因為觀世音菩薩有般若的智慧,洞徹世間“五蘊皆空”的真實相,而達到“觀自在”境界,所以能夠自由自在觀察到自身佛性的奧秘。
《心經》則為說明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法門:
?是從觀照人生宇宙的緣生空性,而證入究竟理體,發出大慈大悲的救世精神。 正由于觀世音菩薩的悲愿宏深,感應廣大,故從歷代以來的佛教史傳 之中,對于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及靈感事跡,可謂俯拾即是,筆不絕書。例如 《法苑珠林》、《比丘尼傳》、《高僧傳》、《名僧傳抄》、《唐高僧傳》、《出三藏 記集》、《弘明集》、《觀音義疏》。
《法華義疏》、《辯正論》、《弘贊法華傳》、 《法華經傳記》、《三寶感通要略錄》、《往生集》、《宋高僧傳》、《佛祖統 紀》、《說郛》、《五朝小說》、《舊小說》、《太平御覽》、《金石續篇》等書,均 有關觀世音靈感的許多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