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教材才是學習之根本所在。教材是本源,學科教材編寫才是最正統,最標準,最規范的學習標本。
其次,教材是最直接體現學科素養和學科課程標準思想的科學范本,是中高考命題的重要依據。
再其次,教材是全國最頂級的學科學者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各個學科最基礎的知識和基本能力,是滿足所有學生學習的核心材料。
再次之,教材是對學科知識的邏輯聯系的系統,熟悉教材就是熟知學科知識體系,更是學科最基礎知識的建構。
最后,教材的深度學習,全面掌握,才是學習之本質,需要老師和學生極其重視,將教材熟透嚼爛,完全消化,完全吸收,方可以真正走進該學科,成為學習的高人,才能夠對學科學習進一步提高和深化。
結構更科學:構成課程需要具備三大要素。一是內容;二是結構;三是教學方式。現行課程建設在內容上考慮較多,而在結構和方式上考慮較少。教材的改革應當基于學生生活,通過結構性的整合,找到更加具有綜合性與實踐性的語文教學實施路徑。
活動更生動而系統:通過創新性的教材建設,形成更加豐富、生動和系統的學習活動設計,有效帶動師生教學方式的轉變。通過教學方式的轉變,實現教學效益和效率的提高。新的教學方式不僅有效促進學生的知識掌握及素質與能力發展目標的有效達成,而且能使師生獲得更多的課堂成功體驗,形成良性的課堂情意。
變“教材”為“學材”:傳統的“教科書”是較為典型的“教師教的材料”。新的教材應體現典型的“學生學的材料”。它是教材內容與完整的學生學習活動的統整,使“教”與“學”都能有更直接的憑借和便利。
教學效果更顯著而全面:新教材所形成的更加豐富、生動和系統的學習活動設計,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可以直接使用的資源。因此,教學行為的轉變成為一種可能,顯著而全面的教學效果就會變成“以學生學習活動為主體”的教學行為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