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提出“以正治國,以奇用兵”,概括了政治活動和軍事活動的不同特點,后來就發展成了《孫子兵法》的“兵者,詭道也”。
[原文]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譯文]
以無為、清靜之道去治理國家,以奇巧、詭秘的辦法去用兵,以下擾害人民而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是這種情形呢?根據就在于此: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于貧窮;人民的銳利武器越多,國家就越陷于混亂。
人們的技巧越多,邪風怪事就越鬧得厲害;法令越是森嚴,盜賊就越是不斷地增加。所以有道的圣人說,我無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靜,人民就自然富足;我無欲,而人民就自然淳樸。
老子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那么,關于"以正治國"這一句,說的是什么呢?句中的“正”字是關鍵,這“正”字即是指“政道”,也是指“正道”,治國必以正,此"正"者,乃“政道”也,即管理國家的政治措施、治理策略等;此外,此“正”者,乃“正道”也,治國之道,必須體現大中至正之道。
在先秦各家學說中,將治政理解為遵循“正道”,這幾乎成了政治共識,只是,各家對“正”的解釋不同。比如,儒家創始人孔子也說:"政者,正也。"《論語·顏淵》這主要強調以尊仁守禮為正;管子說:“正道捐棄,而邪事日長。”
(《管子·立政》)主張走正道,反對走歪門邪道;法家強大以法治國,而他們認為守法為正,商鞅說:“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法任而國治矣。”(《商君書·慎法》)堅持執法,國家走的才是“正道”。
而老子所講的“以正治國”與儒家不一樣,不是指尊仁守禮之“正”,而是指遵循“道”的運行規律來治理國家,即順其自然,不干預,不偏離,不過頭,不回避,順“道”而行,法自然方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