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羲。“工商皆本” 最早是由明末清初的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一書中提出。
在明清時期,中國商業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在此背景下,著名思想家黃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的觀點,他說: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夫工固圣王欲求,商人使其原出于途者,蓋皆本也。也就是說,此時商業已從“末業”變成“主業”之一了。
明代后期張居正進行改革:提出了“輕關市以厚商而利農”的“厚商”政策,說:“商不得通有無以利農,則農??;農不得力穡以資商,則商病。
故商農之勢,常若權衡……欲民用不困,莫若輕關市,以厚商而利農?!彼鞔_反對國家干預商業,反對官、商(特許商人)分利的壟斷性商品專賣制度,提出以“厚商”代替“抑商”。他所要厚待的商人不是盤剝農民的奸商,而是當時新興的城市工商業者。
到了清朝,抑商在國家最高決策層已經不再占重要位置。乾隆皇帝認為,“大概市井之事,當聽民間自為流通。一經官辦,本求有益于民,而奉行未協,轉多捍格”。意思是,商品流通這些事,讓百姓去做,國家不要管,國家一來管就會對百姓不利。可見,到了明清時期,國家已經不再完全重農抑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