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物質是本原,意識是派生,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是第二性的,是現有物質然后有精神或者思維、意識等等,西方代表哲學家也有很多,赫拉克利特、培根、洛克和最近我們正在介紹的馬克思等等。
相反,唯心主義則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或者心靈,精神是第一性的,一切的存在,一切為人所知道的存在,從根本上說都是精神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和典型思想比如,柏拉圖的理念論,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貝克萊的存在即被感知,以及黑格爾的絕對精神。
唯物主義的三種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古代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把具體的物質形態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它雖然正確回答了哲學的基本問題,但是由于當時生產和科學發展水平有限制,使這種唯物主義帶有表面、直觀、樸素的性質。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是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世界觀。它利用十七、十八世紀自然科學的成就,唯物主義地回答了世界的物質性及其可知性,克服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猜測、臆想等缺陷;但因生產和科學發展水平和階級地位的限制,仍然存在著機械性、形而上學和唯心史觀的局限性。
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哲學發展的最高階段,它克服了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局限性,正確地揭示了自然、社會和思維最一般的發展規律,為無產階級提供了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銳利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