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嶗山是道教發源地之一。
嶗山自春秋時期就云集一批長期從事養生修身的方士之流,明代志書曾載“吳王夫差嘗登嶗山得靈寶度人經”。到戰國后期,嶗山已成為享譽國內的“東海仙山”。
道教道觀
嶗山之道教鼎盛于元、明兩代,至清代仍久盛不衰,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稱。這些宮觀洞庵散落在嶗山的峰谷崖壑間,香火鼎盛,從者云集,使嶗山成為盛極一時的道教名山。
青島解放初期,嶗山尚存14宮、9觀、17庵、16廟、3洞共59處道觀,共有道士200余人。其中規模較大者有太清宮、上清宮、玉清宮、聚仙宮、華樓宮、神清宮、通真宮、大嶗觀、太和觀、明道觀、凝真觀、百福庵、臥云庵、蔚竹庵、修真庵、明霞洞、白云洞、太平宮和關帝廟等。
至1959年,嶗山道觀中保存比較完好的有7處,一般完好的有8處,部分破漏的有8處,破漏不堪的有7處,部分倒塌的2處,完全倒塌的3處,拆除的3處。共有道士86人,道姑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