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的,古鐘表修復技藝是故宮申報的第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代書畫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有形的物質空間記錄著古人對世界的感知與精神訴求,展示著民族特有的生命印記與成長軌道。
古鐘表隨著時間流逝,或因保存不當,古書畫作品難免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與侵蝕,無論是博物館收藏的書畫作品,還是民間的私人藏品都面臨保護與修復的難題。
例子:故宮文保科技部書畫修復。
貼落的修復保護難度高。其一是由于貼落的尺寸大不易操作,且考驗修復人員揭畫心、全色時的耐力。再者是貼落畫的受損程度高,傷況復雜,因此對修復人員的技術要求較高。
具體到眼前這幅《蔣懋德畫山水圖貼落》。該文物是清代宮廷畫家為符望閣內檐裝飾所繪巨幅貼落,絹本青綠設色,縱446cm,橫282cm。即便在宮廷貼落中,該件作品尺幅亦極為可觀。
但是其保存狀況極差,送修前,畫作曾長期繃鋪于古建原狀環境中,絹質糟朽、缺失嚴重,加之其經縱向卷折數疊后橫向壓折,出現斷裂、空鼓、起翹、缺失等病害。“一句話來說就是,幾乎打不開”,楊澤華說。
經過仔細檢查,楊澤華和同事們發現貼落絹絲出現嚴重脆化、斷裂、碎片脫落移位等病害,這為修復過程中畫面拼對、絹絲加固、展平、覆背和全色工作帶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