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條干龍:順黃河東下,經甘肅、陜西、山西、河南、山東而入海,關系中原王朝運數,甚至于全天下的命運。
第二條干龍:由昆侖山發脈向東北行,過河北至海而止,隋帝開鑿大運河后,風水家認為大河打穿了燕山山脈,破了第一干龍的脈氣,使第二干龍秀氣挺發,以至于自安祿山之亂后,戰禍不斷,藩鎮割據,五代兵興,兩宋疆域萎縮,又有遼、元、清少數民族入主大統,皆從此崛起。
第三條干龍在南方,自昆侖發脈而至福建、浙江、廣東等入海而止。
黃帝的龍脈在中原黃河流域,也就是太行山在河南西北的余脈,至黃河而止。現在搞炎黃祭祖,地點選在河南鄭州,倒也合乎其理。
大禹的龍脈在今天四川汶川縣的九龍山;商湯的龍脈在黃河流域;周朝的龍脈在岐山。這些遠古之龍脈,因為缺乏相關資料支撐,就不必多說了。
秦朝的龍脈在咸陽,乃是隴山山脈與秦嶺的交匯之處。秦人于隴東牧馬數百年,龍興于此。蒙恬所說的挖斷地脈,指的似乎是整個華夏大地的脈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