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983年左右,美國陷入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經濟滯脹,在生產下降和失業率猛增的同時,物價不但沒有下跌反而普遍大幅度上漲,成為高通貨膨脹率、高失業率和低經濟增長并存的獨特經濟現象。
滯脹對私人投資造成了極為負面的影響,大量企業倒閉,工人失業,經濟增長停滯。在整個滯脹期間美國股市經過了6輪調整,股市走熊先于經濟衰退,而股市起穩也先于經濟起穩。在西方經濟體遭遇滯脹的同時,美國信貸擴張反而促成了欠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及世界貿易的擴張。
從1951年到1979年,美聯儲經歷了三位主席馬丁、伯恩斯和米勒。馬丁是美聯儲歷史上任期最長的主席,米勒最短,伯恩斯的任期貫穿于上世紀70年代的大滯脹。
馬丁被認為是美聯儲現代性的奠基者。他采用“逆風而行”的操作規則,注重央行和政策的可信度,以短期利率為工具,以穩定物價為貨幣政策的優先目標。與真實票據原則不同,馬丁的焦點從資產價格轉移到了商品價格,其思想的守舊之處,是認為物價有漲必有跌。
防通脹的同時,也是在防通縮。從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美國CPI同比增長圍繞2%小幅波動,只在1957-1958年間略超3%。馬丁任期的前十五年,可以被視為美國歷史上的另一個“大緩和”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