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知政事,中國古官職名。原是臨時差遣名目,唐太宗貞觀十三年(639)十一月,以劉洎為黃門侍郎、參知政事,參知政事始正式作為宰相官名。
到宋代,設中書門下(習稱政事堂),此后參知政事則演變成一個常設官職,作為副宰相,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削弱相權,增大皇權。
初置時,不知印,不升政事堂:
開寶六年(973),始命知政事與宰相(同平章事)于都堂(政事堂)同議政事。至道元年(995),又命與宰相輪班知印。元豐改制,廢參知政事之名。南渡后恢復。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队杻€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
“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遼、金承宋制。元中書省設參政,即參知政事的簡稱;在行中書省則于丞相、平章、左右丞下設參知政事。明初行省沿元制設平章政事、左右丞、參知政事。洪武九年(1377),廢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改參知政事為布政使,以參政為布政使之副職。《譚嗣同》“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