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源出《詩經·大雅》:“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說,民眾勞累了,期待(汔可)休息,養養精神。小康,與休息、安定等義相近。
康,原本為“穅”和“糠”。糠——指已經收割后的稻谷的稻殼,可以保護米粒;穅——指長在稻穗上的稻谷的谷皮。當稻穗從葉鞘中抽出來時,穗上附滿了谷皮——穅。
穅,又名為穎,但人們仍習慣叫穅。因為穅一直在保護稻谷的成熟,先是呵護著胚,接著支持胚萌芽、揚花,繼而又守護著灌漿、結實,收割后又保護著米粒不霉變,不生蟲。可以說,從谷皮(穅),到稻殼(糠),就像是胚的母胎和米粒的懷抱。
所以,小康社會,就是這樣的安定的社會環境。“小”,就像小兒在母胎和懷抱中健康成長。
“全面小康”目標的“三個全面”:
即“覆蓋的領域要全面”“覆蓋的人口要全面”“覆蓋的區域要全面”,這成為指導實踐的根本準則。因此,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涵是以“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為指引,以“打好三大攻堅戰”為著眼點。
包括“農村小康”“農民小康”“綠色小康”“健康小康”“安全小康”等五個主要方面。可見,新時代的小康是更高水平的小康、更全面的小康,集中體現以人民為中心根本立場的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