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是成功之母。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在于——要取得成功,往往需要大量的經(jīng)驗和嘗試的積累,需要大量的摸索和感悟。
正因為需要前期大量的打基礎(chǔ),所以說,一定的失敗,在某種意義上說很難避免。
但失敗本身不會直接導(dǎo)致成功,例如,如果你只是不動腦筋的不斷的重復(fù),自以為堅持就是勝利,而忽視了過程當中的反饋,而不知道及時作出調(diào)整,那么,你失敗的次數(shù)再多都沒用。
相反的,如果你能圍繞最終的目的的實現(xiàn)所需要的經(jīng)驗和技能積累,而去針對性的做各種嘗試探索,并及時的調(diào)整總結(jié)經(jīng)驗,那么,你所需要經(jīng)歷的失敗的次數(shù)就會少得多,甚至不需要失敗。
另一方面,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也是對那些勇于探索嘗試的人的安慰和鼓勵,讓他們在嘗試的過程當中不要有太多的顧忌,不要因為可能會失敗而害怕嘗試。
因為,這一次的失敗,可能為下一次的成功奠定基礎(chǔ),但同樣的,這從來不意味著失敗本身是件好事情,刻意的因為聽說失敗是成功之母而追求失敗,那就有點本末倒置了。
如何理解失敗乃成功之母:
失敗了不一定會成功,但沒有失敗一定不會成功。
在看他人簡歷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有一種錯覺——這些成功的點連起來就是他的人生。
我們往往忽略了,人的發(fā)展從來都不是線性的,這些點從來都是散亂分布的。在《自然》雜志上的那篇文章里Stefan就說,他申請工作的成功率大概為15%,也就是說,每嘗試7次,才能成功1次。
換句話說,他在找工作時所花去的時間里,如果有1小時是指向有效,大概就有另外6小時指向無效。
但你無法只做這1小時的事情,而拒絕另外6小時的“無用功”。因為說到底,成功是小概率事件,不增加嘗試的次數(shù),又何談產(chǎn)出?
縱觀古今中外,無數(shù)成功人士都有過被拒的經(jīng)歷。
你看到了這么多人成功后的光鮮,以為這就是他們的全部。
他們的簡歷看起來是一個大寫的“牛”字,而你卻不斷碰壁,于是你開始自嘆不如,甚至認命。
殊不知,人人都有一份“失敗簡歷”,每一次成功背后,都是呈幾何倍數(shù)的失意。
失敗了不一定會成功,但是沒有失敗,一定沒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