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道元根據自己所見所聞,所經所歷,搜集了大量歷史地理材料,引用地方流傳的神話和傳說,為《水經》作注,“因水以證地,而即地以存古”(王先謙語)。
凡水道經過之地,詳述山陵城邑、建筑名勝、珍物異事。《水經注》記載水道1252條,成為一部三十萬字、四十卷的巨著。
為了寫《水經注》:
他閱讀有關書籍達400多種,查閱了所有地圖,研究大量水文資料,還親自到實地考察。每到一處,他都仔細觀察搜集水道分布、水利設施及其流經地區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資料,核實書上的記載。那時候,交通不便,路途險峻,但他不畏艱難,跋山涉水,考察各地的山水草木和巖洞、木質等。
《水經》中記載的大小河流有137條,1萬多字,經過酈道元注釋以后,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條,共30多萬字,比原著增加20倍。書中記述了各條河流的發源與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經濟地理和人文地理狀況,以及火山、溫泉、水利工程等,是中國古代最全面而系統的綜合性地理巨著。
由于《水經注》在中國科學文化發展史上的巨大價值,歷代許多學者專門對它進行研究,形成一門“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