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風輕拂,朧月映照,正是清明之夜。夜色中,碧綠的磚砌與紅色的軒廊,勾勒出刺史家的豪華。我獨自環繞回廊,行走間時行時歇,遠處弦管聲起,暗中賞花,別有一番情趣。清明時節,古時有眾多習俗,其中包括射柳、打秋千、踢蹴鞠、放風箏等,現今多已失傳。當時,清明節最為盛行的是行秋千,無論朝廷還是民間,都以此為樂。女子們紛紛聚集,踏青之風盛行。踏青,又稱“尋春”、“春禊”,晉代已頗為流行。清明時節,也是人們春游的好時機。在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人們紛紛走出戶外,到郊外踏青游玩。這一習俗被普遍認為繼承了春秋末期形成的三月上巳節的傳統,上巳節的重要內容之一便是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自由選擇伴侶。白居易的《清明夜》獨特之處在于,雖寫清明,卻意在紙外,寫出了懷春少女的幽情。詩中的“又是清明過了”,讓人不禁會心一笑,問:“可是愁嫁?”長大后細細回味,這首詩的每一句都充滿了生活的哲理。選這首詩,是因為它的意境清朗,顏色對比鮮明卻不刺眼。詩人在夜色中聽樂賞花,繞著回廊行走,含蓄地表達了他閑適生活后的真實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