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寇拼音:Rì kòu。
日寇,即侵華日軍,通常指1945年日本投降之前的舊日本軍隊(即日語中的“大日本帝國陸軍、海軍”),日軍當時自稱“皇軍”。在日本侵略中國期間中國稱之為“日寇”。
日本軍組建于1867年,解散于1945年;最高統帥為日本天皇,由日本陸軍參謀本部、海軍軍令部直接指揮。直到日本軍在戰敗后解散為止,日本都沒有成立獨立的空軍,陸軍與海軍擁有各自的空中武力部隊。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后,日本的中國駐屯軍等部隊對中國腹地展開進攻。日軍大本營于1939年發布大陸令362號編成中國派遣軍。1867年,明治維新之后,明治開始組建一支現代化的歐式軍隊以維護日本天皇對日本的集權統治。
在法國和德國的幫助下,日本軍隊逐漸成為當時亞洲現代化程度最高的軍隊。之后,日本軍隊開始參與了近代歷史上歐洲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并攫取了不少利益。特別是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后,日本和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獲得大量賠款以及中國的臺灣島、遼東半島等土地。
中日甲午戰爭的介紹
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戦爭、國際通稱First 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戰爭),指在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期間,中日之間發生的一場戰爭。
日本明治維新后,展開了一系列對朝鮮和中國的侵略行動。在清政府協助朝鮮平定東學黨起義的過程中,日本出兵朝鮮,突襲清政府的北洋海軍,引發甲午戰爭。日本分水陸兩方向中國進軍,陸軍先后占領了平壤、遼東半島,將戰火引至中國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