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學講的是生死的概念和本質,死亡意識 (危死體驗、瀕死體驗等),個體死亡 (疾病、衰老、災難),社會死亡 (戰爭、貧窮、死刑等),生死兩安 (臨終關懷、安寧療護等),自殺問題。
1、生死學是一門學問,牽涉到社會學、科學、醫學、法學等層面,企圖從理論或實務層面提供生命或死亡的相關見解。生死學的見解是與人類的社會文化脈絡形成的知識系統密切相關的,而在生死學的視野來看。
2、人類的知識系統可粗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宗教、哲學、與科學,宗教解釋人的生前死后,科學研究出生到死亡,哲學則在思想上貫串整個時空,其間的關系正是生死學涵蓋的部分。由于大部分的學科都已經將生命的部分做出相當的研究,因此生死學探討的議題。
3、便有大部分的內容在探討死亡,有時候狹義的說法會將生死學與死亡學畫上等號。殯葬是生死學中涉及的一部分內容,這門罕見的課程關乎尊嚴、疾病、衰老、臨床、安寧療護,它啟示人們關注全周期生命質量,放下對未知的恐懼,在當下更好地生活。
實驗理論
1、中國臺灣有南華大學設有生死學系來研究生死學這一門學問。中國廣州大學開設《生死學》課程。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中心加護病房醫師喬拉(Lakhmir S.Chawla),利用“腦波檢查器”(EEG)監看7位注射鎮靜劑而昏迷的瀕死心臟病患的腦部活動,注射鎮靜劑的目的。
2、而在腦波激增的活動結束之后,這些病人就確定死亡。喬拉指出,隨著血液流動減慢、含氧量降低,腦細胞會在一小時內發出最后一次的電能脈沖,由腦部的一部分開始串聯擴散開來,這其間會讓當事人有強烈精神活動的感覺。
3、即使喬拉的研究只提到7名病患,但他表示同樣的情形他至少看過50次。他估計有80~85%的瀕死者出現這種腦電瀑布,60~100Hz的γ波神經振蕩,可能與正面的瀕死經驗有關。一些佛教僧侶在進行正面的冥想時,亦出現γ波。Jimo Borjigin的老鼠實驗也發現類似的γ神經振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