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已久的格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立刻就報”源于佛教經典《菩薩瓔珞本業經》。這部經典屬于大乘律典,主要闡述了修行者從凡夫到證得佛果的過程,以及菩薩戒的內涵,強調了慈悲、喜舍等善法戒的重要性。
《瓔珞經》的核心內容圍繞著“三聚凈戒”展開,即十波羅夷攝律儀戒、八萬四千法門攝善法戒,以及以慈悲心令眾生安樂的攝眾生戒。這三條戒律被視為菩薩修行的基石,展現了佛教對于道德行為的嚴謹要求。
佛教自秦朝傳入中國,盡管初期遭遇抵觸,但在東漢末年逐漸普及。《楞嚴經》作為一部重要的大經,被譽為佛教修行的全面指南,涵蓋了顯密性相、禪凈密律等多個宗派,詳細指導修行者從發心到證悟的全過程,包括修行次第、境界認識和魔境破除等,為修行者提供了明確的指引。
總的來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并非空洞的口號,而是建立在嚴謹的佛教教義基礎上,鼓勵人們通過修行實踐,實現心靈的凈化和精神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