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們根據日出日落和日常生活習慣,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這是一種獨特的天文學和生活實踐的結合。這些時辰的命名源于十二生肖,反映了古人對時間與自然現象的密切觀察和生活節奏的把握。時辰的具體劃分如下:
子時(23時至01時),夜半,象征著一天的開始,此時是深夜,又稱子夜或中夜。
丑時(01時至03時),雞鳴之時,又名荒雞,標志著黎明前的寧靜。
寅時(03時至05時),平旦,標志著夜晚和白晝的交替,意為黎明的曙光。
卯時(05時至07時),日出,象征著新的一天的開始,此時太陽初升,被稱為日始或破曉。
辰時(07時至09時),食時,中國古代的早飯時間,寓意著新的一天的活力開始。
巳時(09時至11時),隅中,接近中午,意味著一天的忙碌逐漸升溫。
午時(11時至13時),日中,正午時刻,是一天中最亮的時候。
未時(13時至15時),日昳,太陽偏西,午后稍顯疲倦。
申時(15時至17時),哺食,傍晚時分,人們開始準備晚餐,又稱夕食。
酉時(17時至19時),日入,太陽西沉,標志著一天的結束,被稱為日落或傍晚。
戌時(19時至21時),黃昏,天色漸暗,天地昏黃,是日落后的過渡階段。
亥時(21時至23時),人定,夜深人靜,人們已進入休息狀態,象征著一天的結束和夜晚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