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一顆北斗導航衛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10月31日,當時升空的“北斗一號”實驗導航衛星標志著北斗系統發展的開始。該衛星屬于北斗系統的試驗性質階段。隨著技術的發展,北斗系統經歷了三代變遷,第二代開始被正式稱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號全球組網的最后一顆衛星成功發射,標志著北斗系統正式進入全球定位服務的新紀元。
截止2018年底,北斗三號基本系統已經建成并向全球提供服務,覆蓋了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在內的廣大地區。北斗系統不僅提供了全球定位服務,其性能顯著提升,空間信號精度優于0.5米,定位精度優于10米,測速精度優于0.2米/秒,授時精度優于20納秒。在亞太地區,精度更進一步,定位優于5米,測速精度優于0.1米/秒,授時精度優于10納秒。
除了基本導航功能,北斗系統還具備短報文通信服務,大幅提升了中國及周邊地區的通信容量和效率;星基增強服務按照國際標準,支持單頻和雙頻多星座模式,滿足航空領域的高精度需求;國際搜救服務則與全球其他衛星導航系統合作,形成全球中軌搜救系統,提高了搜救效率;精密單點定位服務更是為中國及周邊用戶提供動態分米級、靜態厘米級的高精度定位。
總的來說,我國的第一顆北斗導航衛星開啟了我國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歷程,如今的北斗系統已經在全球定位、通信、搜救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