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晉時期的佛教和玄學中,"真常"一詞被廣泛應用,它代表自性或本覺的真實和恒常不變。"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強調以本性去認識和處理事物,持續實踐能促進個人的覺悟和成熟,如同道家的得道或佛法的醒悟。"應時而動,常應常靜"則倡導以本覺應對世間,保持身心的清靜,實現解脫。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作為道教經典,源于老子的"清靜無為"思想,雖篇幅短小,卻在道教中占據重要地位,是道士日常誦習的功課之一,甚至在全真道士的初真戒儀式中不可或缺。它揭示了"道"的抽象概念,道為體,德為用,強調道的存在和萬物規律。《清靜經》有許多注本,如杜光庭等人的注解,都被收入《正統道藏》。
《玄門日誦早晚功課經》將《清靜經》列為首位,每日誦讀,意在引導修煉者通過去除雜念,讓心靈澄凈,自然而然地達到"清靜"的境界,從而進入真正的修行道路。總的來說,"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的含義是倡導以不變的本性應對生活,通過實踐達到心靈的清靜與覺悟,這是《清靜經》的核心教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