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行輸液治療時,遵循先晶體溶液后膠體溶液的原則至關重要。這個順序的設定基于生理學原理,首先補充血容量中的電解質,如鹽和糖,以糾正酸堿失衡,確保先處理可能更容易糾正且危害較小的酸中毒。晶體溶液如平衡鹽液有助于擴容和改善血液濃度,對微循環有益,而膠體溶液則用于穩定血容量,避免電解質進一步失衡。
輸液過程中,還需要遵循定量、定性、定速的規則,即確定輸液的總量、類型和速度。快速輸入晶體溶液以快速擴容,隨后再以較慢的速度補充膠體溶液,確保血漿滲透壓的穩定。此外,根據患者需要,如尿液生成情況補給鉀,遇到驚跳癥狀時補充鈣。
在操作過程中,嚴格遵守無菌操作,預防并發癥,確保輸液器和藥液的清潔。要防止空氣栓塞,確保液體順暢流動。同時,密切關注輸液效果,觀察有無輸液反應,避免藥物配伍禁忌,保護好輸液部位的血管,特別是長期輸液患者,應選擇合適的靜脈并注意藥物稀釋和后續的液體補充,以減少對血管的刺激。
總的來說,輸液時的這些原則和注意事項,旨在確保治療的安全和有效性,防止不必要的并發癥,提升患者的治療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