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學理論中,有一種看似悖論的現象,即商品價格上升時,需求量反而增加,這被稱為吉芬商品。19世紀的經濟學家羅伯特·吉芬以愛爾蘭土豆為例揭示了這一現象。吉芬商品的存在并非違背常規經濟學原理,而是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相互作用的結果,當其他條件保持不變時,這種商品的需求曲線呈現出獨特的特性。
吉芬商品的出現,根源在于消費者效用函數或無差異曲線的特殊形狀。在兩種商品的組合中,如果無差異曲線嚴重斜向一個坐標軸,當斜率達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理論上的吉芬商品,這時需求與價格的變動呈現出反向關系。
然而,需求定律,即價格與需求量通常呈負相關,被視為心理學規律而非物理定律,無法通過實證來完全否定。一些經濟學家在觀察實踐中發現,如投機品、奢侈品和吉芬商品等,價格上升時需求反而上升,這被解釋為“實際需求”中的例外。這并不意味著需求定律失效,而是強調在特定情況下,需求并非完全受價格控制,理論與實際需求可能存在差異。